殯葬文化
淺談儒家文化對殯葬活動的影響
日本比較技術論學者森谷正規(guī)說,文化雖然不像文明那樣具有地區(qū)的廣泛性,但是,它相應地和各個國家的每一個人的喜、怒、哀、樂具有更深刻的聯(lián)系。的確,在中國,儒家文化在神州大地上綿延發(fā)展數(shù)千年,深刻地影響著國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殯葬活動作為社會總活動一部分自然概莫能外。
首先,儒家文化對殯葬活動的傳承與發(fā)展有著正反兩方面的影響。作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為深遠的的文化思想,儒家從入世精神、仁學推衍出生死觀,并服務于它的人格修養(yǎng)和社會治理。儒家的基本邏輯是:入世主義精神、仁學、人格修養(yǎng)、社會治理。它的生死觀集中體現(xiàn)為“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因而儒家的人生觀是積極的、蓬勃向上的。死亡可以使生前的德行、精神、功績得到升華和傳承,因此,古時上至封建帝王下至平民百姓,對殯葬活動極為重視。古時皇帝生前非常重視自己的過世后殯葬儀式、封號和廟號等,大臣更是以自己逝后把獲得皇帝賜予的“謚號”和隆重的殯葬儀式作為一生最大的榮幸。此外,市井平民在激烈矛盾中,以“死無葬身之地”作為咒罵缺少德行一方的最激烈用語,這從側面可以看出平民對殯葬活動的重視程度。另外,從仁學推演出來的孝文化既是殯葬活動的中心內(nèi)容,又對殯葬活動有著深刻影響。如傳統(tǒng)殯葬活動“殯”的過程中逝者子女稱“孝子”、“孝女”。孝文化在殯葬活動中體現(xiàn)為:孝子、孝女(尤其是孝長子)必須為逝者“披麻戴孝”,守靈陪靈,要始終面帶哀容;逝者安葬后孝子要閉門為逝者守喪三年,為官者“掛冠丁憂”等,守喪期間停止一切娛樂。當今社會,生活節(jié)奏加快,“守喪三年”、“丁憂”等習俗已被時代淘汰,治喪時間大為縮短(一般為三天),治喪環(huán)節(jié)和程序大為簡化。但孝文化作為核心文化內(nèi)涵依然深刻地影響著殯葬活動。這種影響亦即體現(xiàn)中國人相對于西方人所獨具的思維方式、文化魅力和價值取向。然而,另一方面,在中國漫長的“君權神授,朕即天子”的封建社會中,儒家的“三不朽”思想內(nèi)涵在殯葬活動中被極大地扭曲了?;实劢≡跁r甚至登基伊始便開始不惜勞民傷財、舉國之力為自己張羅“身后事”,并建立起一套程序繁瑣、等級分明喪葬程序。上行下效,皇帝影響大臣,大臣影響世人,于是,“隆喪厚葬”、“彪炳青史”的千年積習便成為儒家生死觀在殯葬業(yè)內(nèi)的形式主義。此外,孝文化在殯葬業(yè)中的畸形發(fā)展更是把“大殯大葬”作為一種“孝感動天”的虛偽符號。時至當代,雖然政府積極倡導“喪事簡辦”、“低碳環(huán)保辦殯葬”、“文明治喪”等理念,但仍有人肆意破壞寶貴土地資源建設超大墓穴。即便是生前品行不端的人過世后,他的悼詞中也一定要充滿溢美之詞。“歌功頌德,涌報親恩”式的殯葬活動依舊大操大辦,一擲千金,彰顯孝心的外衣下藏著各種虛榮、攀比和不具名的“高大上”心態(tài)。從這方面講,儒家文化對殯葬的影響也有其消極的一面。 其次,儒家文化對殯葬習俗與文化的影響是包容、變化的。儒家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在堅持“仁”的基調(diào)不變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地與其它文化思想碰撞與融合來完成發(fā)展任務的,因此它對殯葬活動的影響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域是有差別的。具體來說,儒家思想在中國歷史上與其他文化思想的碰撞與融合最為深刻的,主要有兩次。一是在孟子時代,與道家思想長期的“博弈”中,儒家學說中大量吸收了道家成分。二是延至兩宋,張載、二程、朱熹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堅持孟子一宗儒學的前提下對佛教等外家思想進行揚棄而成的程朱理學。 道家思想與儒學融合,兼容并包,影響著殯葬活動和文化沿著它的路線發(fā)展和傳承。生老病死是自然規(guī)律,的生命是有限的。在道家莊子看來,“通天下一氣耳”,“故萬物一也”。人生老病死的規(guī)律性也就無非是“氣聚則生,氣散則死”。既然萬物本質(zhì)本都具有相同的“氣”的性質(zhì),最后都將因“氣散”,死亡便是咽下最后一口氣。在承認生命的具有有限性,即莊子的“元氣”論的物質(zhì)觀的前提下,儒家認為當一項事業(yè)艱巨到一個人甚至一代人都無法完成的程度,可以通過我們眾志成城,用眾人、數(shù)代人秉承崇高精神去完成的方式,來克服生命的有限,達到生命的永恒!這不僅是順應自然規(guī)律,更是在能動地利用自然規(guī)律積極探求生命的永恒。此外,道家老子對待死亡持一種自然主義的豁達態(tài)度——”盛極而衰“、”壯則老,老則死“。這種態(tài)度在長期殯葬活動中和殯葬文化的傳承方面與儒家文化和諧地相融。因此,后世中國人在傳統(tǒng)的殯葬活動中將老人的自然死亡稱為“善終”,稱“死了”為“老了”、“走了”、“仙去”、“作古”等,并將喪事當成“白喜事”辦。另外,殯葬文化傳承至今,做道場、看陰宅風水等在很多地方深刻地影響當?shù)氐臍浽崃曀?。類似的言行、文化符號在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殯葬活動中和文化傳承方面,其文化實根源于道家? 佛教思想與儒學融合對殯葬活動的影響主要在于程朱理學堅持“理”或“天理”為世界本源的前提下吸納了佛教中“滅人欲”的思想,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欲”的觀點。即通過消除人們過多的“苦”欲(佛教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會苦、愛別會苦、求不得會苦、五盛陰苦)來堅持人性“天理”的標準,以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例如,在一個人逝世后,親人、朋友會以安慰性的話語來寬慰其家屬。此類言語之于程朱理學有兩層含義:一是逝者已經(jīng)超脫“苦?!保欢巧卟槐毓淌亍皭蹌e離苦”無法自拔,生命中應該保持更多積極向上的心態(tài),去繼續(xù)承擔應盡的社會義務。而第二層含義是理學傳達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此外,“因果報應”、“積德行善”等思想與儒家文化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禍福無門,惟人所召”想通,遂在儒家文化傳統(tǒng)殯葬活動中出現(xiàn)舉行佛事超度亡靈,令其善報早應的現(xiàn)象也就順理成章了。 再次,儒家生死觀對當代人們對于殯葬行業(yè)的認知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儒家生死觀避談鬼神和死亡?!拔茨苁氯?,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是儒家對死亡的基本態(tài)度。儒家因認為鬼神和死亡是無法達到社會治理的目遂對其“敬而遠之”,不加評論。原因在于,儒家把生命的意義壓在“生”上,只有生時建立不朽功勛,死才會有意義?!吧嵘×x”、“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就是儒家文化延展出來的這層意義,并不是刻意回避死亡。然而儒家對死亡的這輕描淡的一筆卻讓此后幾千年的中國人對以殯葬活動為內(nèi)容的殯葬業(yè)的態(tài)度有著極其深刻負面的影響。“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的2000多年,中國人幾乎一貫以孔子為文化導師,以儒家思想為是非準繩。因此,人們也就自然地承認和接受了儒家生死觀中對“避談鬼神和死亡”表面的含義。最大的恐懼,是對未知的恐懼。受儒家這一文化態(tài)度的深刻影響,數(shù)千年來,國人對殯葬的認知更多的是對未知的恐懼。因為極少關注,所以極少了解;因為極少了解,所以極少理解;因為極少理解,所以極其容易產(chǎn)生誤解、恐懼和偏見。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后,人們最初對鬼神的“敬而遠之”慢慢變成了對殯葬業(yè)、殯葬活動甚至對普通的殯葬從業(yè)人員的“畏而遠之”。這一深刻的原因使得以殯葬活動為內(nèi)容的殯葬業(yè)自古便是不入流的邊緣行業(yè)。殯葬從業(yè)人員的社會地位較低,人們大都不愿從事這樣受人忌諱、令人恐怖的行業(yè)。所以行業(yè)一般以類似“父帶子,子承父”的模式發(fā)展,導致了殯葬行業(yè)更加封閉的惡性循環(huán)。即便是當代,類似現(xiàn)像也比較普遍。這導致殯葬活動的從業(yè)人員普遍素質(zhì)偏低、文化內(nèi)涵缺失,服務水平不高,殯葬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嚴重滯后。在傳承優(yōu)良殯葬文化方面,殯葬活動中封建糟粕不能被有意識、有效地剔除。時至當代,這極大地阻礙了殯葬行業(yè)的健康發(fā)展,嚴重阻礙殯葬改革的步伐。
標簽: 江西泰恒 骨灰存放架 萬佛墻 牌位架